网站首页 注册会员 登陆论坛 搜索帖子 最新帖子 最热帖子 风数文化 真亮心情 陆新瑾诗歌
 
论坛首页某某某佳作 → 当前帖子
 
题目:裘新民:一路看景 回复: 14 浏览: 3021
^_^!
表情: 作者:qxm 时间 2012-6-3 0:07:18 序号:4875
 
  【松江订货记】

女儿还小的时候,我常让她骑在我肩上,嘴里拿不知道哪里学来的儿歌哄她,“骑马郎郎到松江,松江是个好地方……”
诗里的松江,始终令人向往。“便向中流出太阳,兼疑大岸逼扶桑。门前白道通丹阙,浪里青山占几乡。古今悉不知天意,偏把云霞媚一方。”毕竟,过往的年代的,是有过“苏松税赋半天下”一说的。

以前,上海有十个郊县,我去得最多的就是松江。我学徒,是在造汽车的工厂,后来到了搞物资的单位,做物资的计划供应工作。因此,一年两次地区钢材平衡会,几乎是次次参加的。这类会议,记忆中除了曾经在建国饭店、金属公司大楼、嘉定县委招待所开过几次外,几乎就全在松江了。

凡在松江开会,都放在县委招待所,招待所面对着一条河,再走几步路就有一座桥。每次去,总喜欢四处溜达,也算领略风土,体察世情。松江有几个景点着实可以,记得去过的有醉白池,到松江二中看过一个什么台,还见过一段短桥,就在街边,有一米多长吧,桥身几乎被泥土淹没了。最早似乎方塔还不开放,进那地方像是后来的事。方塔前有一照壁,有个同学曾以此写过故事,后来这同学到美国研究上海史去了。

地区钢材平衡会,俗称订货会。钢材订货会,是计划经济时的事。计划期内要生产搪瓷脸盆多少个,自行车多少辆,罐头多少听,生产厂就会提出需要冷扎板、接缝管、马口铁等若干,计划部门再下达给厂家计划指标,厂里拿到指标就可以去订货。根据定货单,本地能生产的,安排钢厂生产,本地不能生产的,就放到全国订货会去,假如国内也不能生产的,就只有安排进口了。因为是计划,就必须按本本,一点也不可以马虎。以前生意场上,谈吐间偶尔有殖民地的痕迹,以及跑街先生的切口,一不小心,就将圆钢叫洋圆,将螺纹钢叫竹节钢,因此,必须先正名,如白铁皮须写作镀锌板,马口铁写作镀锡板。

说到不可以马虎,就想起一件事。有家厂要一段不锈圆钢,就只要一小段,一般情况下,如果供应站里有,马上可以供应。可谁知道,厂家把小数点点错了,尺寸一下子大了许多,供应站没有这么大规格的,本地钢厂不能生产,国内也不生产,只能进口了。订单出去,人家就猜测,这么大直径的不锈钢,是干什么用的,竟派了经济间谍来。这边呢,等货一到,叫厂家来提,才发现搞错了,只能把货留在供应站的仓库里,仓库的工人戏称那玩意为“圆台面”。过了好多年,看到一份双增双节的简报,说通过努力,“圆台面”被卖掉了。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时候,市场上出现的东西,计划往往跟不上。有家军工厂转产一部分民品,也就是当时很时髦的镀铬的折叠椅,根据产品设计,需要一批黑铁管,谁知订货单报上去后,被退了回来。退的原因,是计划规定的产品目录里,黑铁管只有英制的,没有公制的。我那时负责这家军工厂的计划,做两头传话的事,厂里说正在用的就是公制的,明明有,管计划安排的说目录里只有英制,钢厂凭什么生产。看我吃了一通三夹板,军工厂把单子撤了,才算了事。

说起计划经济的式微,从参加订货会议的规模就可观全豹。开始时,光负责小三线计划的就住满一房间,上下铺共八只床,住满了,加上做炮的,做弹的等单位派的人,有一个排。到后来,管计划的往往就我一个,加上厂里的几个,就对付过去了。也不派车了,到徐家汇长途汽车站,乘长途汽车过去。等车时,想想今非昔比,真有形影相吊的感觉。

松江通地铁前,还去过一次那里。只见人流涌动,高楼耸立,从前的痕迹,已不知如何寻找。忽然想起《雨巷》,是戴望朔在松江写就的,那给他灵感的巷子或与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一样,也踪迹难觅了吧。

一次在松江大学城,晚上在宿舍旁的河边溜达,记起诗人还曾写过这样的句子:
“我走遍漫漫天涯路,我望断遥远的云和树,多少的往事堪重数……”

【兰溪听理记】

那日读报纸上蒋星煜的《苦茶》,因说到刘基的《苦斋记》,又提及宋濂、章溢诸位,想起了年初,与一群朋友去旅游,被导游拉去长乐福地一游的情景。其实早一天,导游说要去的是什么八卦村,第二天车却在长乐村外停下了。反正现在的旅游,正如顺口溜说的:开车睡觉,下车拍照,无论去哪里,无非看山看水,就随它去了。
每个旅游的地方,总会弄几句吸引眼球的口号,可是村边一溜房子墙上“大明开国”那几个字,还是叫人大吃一惊。一直不知道,朱元璋的大明朝,是在这穷乡僻壤,点燃星星之火的。实在是武打片看多了,以前老以为是明教魔头张无忌打下的底子,朱元璋不过是窃取了农民起义的成果而已。殊不知,大明朝的开国之君,还有在此与一帮读书人坐而论道的经历。原来朱元璋的革命,不但有实践,而且有理论。

所谓理论,指的是理学,村里有金家宗祠,金华四先生之一的金履祥及后人,居住在此。濂洛关闽的学问,在此地有了传承。写到此,记起有消息称,周敦颐的爱莲堂,给拆毁啦。再开点无轨电车——又听说,刘禹锡的陋室,被修缮一新,豪华多了。金华学派,他们的学与说,于濂洛关闽是一脉相传的,他们也与那几位先人一样,以为道之不存久矣,高蹈理学理念。如金履祥,远都市而居,却始终甘之如饴,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是难以持久的。“来往师门十五年,此山曾近未跻攀。于今始至滋怀感,不见先生却见山。”确实是以理入诗的手法,但也别开生面。

不过朱元璋要的肯定不是这一类理论,在攻城陷池的争斗中,他需要“双手推出生死路”的果敢,需要“一刀斩断是非根”的干脆,需要上天梯,需要张良计。因此,刘基还有宋濂、叶琛、章溢们,除了说三皇五典,天下大势,还必须造一些舆论,唱一唱“元桥空,七星佑,日月兴。”据说,刘基还写过这样一首诗:
忆昔西湖睹庆云,王毫贯顶动星文。烛微早已征休端,革命方知佐圣君。
香火重参龙象窟,烟霞久负鹿麋群。赤松黄石今安在,徒倚莲台帐久曛。
读了以后,第一感觉,是革命方知某地近,造反更觉某人亲的句式。清人杜荫棠疑为杜撰,私下也有同感。至于“睹庆云”、“动星文”这样的故事,无论如何是无以考证的,犹如任人打扮的历史,说不说由他,信不信由你。实在是,改朝换代,是天大的事情,必须有天人感应的兆象,才能让穿龙袍坐龙椅的天之子名更正言更顺。这样的道理,连陈胜吴广都知道,更何况饱读诗书的刘基。当然,刘基的本事,还是叫人无比仰慕,毕竟是三不朽的伟人。有一次,在古玩市场,见地摊上有幅字,写得圆润古朴,署名刘伯温,真有爱屋及乌买下那字的冲动,又担心那字出于皮匠刀,终于没有动口袋。

在长乐村里走走,那些古朴的建筑,与生活在现代的村民,似乎总有那么点时光上的间距。虽然这么想,但能够把这些建筑一代代完好地保存下来,又觉得一定有某种持之以恒的东西在维持着,无论战争、无论饥荒、无论动乱、无论谗言。就像金家祠堂里的地砖,虽然被一块块敲碎了,但还坚实地存在着。走进那些房子,那些门板、窗棂、屋梁、匾额、柱子、楼梯,那些木头的纹理间,无不散发出数百年的气味,隐秘的、厚重的、游移的、不可捉摸的,却又是那么真实可感。

同行的,交口称赞着,赞叹这村子的神奇,以为没虚此一行。
有的,在一口什么井的地方拍照,留下到此一游的倩影。
有的,舞起了什么室里的十八般兵器,表现出了勇武豪爽的性格。
有的,如我,在一间像私塾的房里,在讲台前坐下,显示了好为人师的一面。
忽然想到,导游小姐说过,金家祠堂地砖的规格,只有皇室才能享用,因此被告发了。要不是有人连夜来报,连夜着人将砖头一块块敲碎,金家祠堂或就会遭灭顶之灾。这其中的机缘,谁又能说清道明。

【大同石窟记】

在去大同的路上,就一直朝车窗外看。终于看到了,一条逶迤的河,那就是因一部小说而被我记了几十年的桑干河。古时候,郦道元写北方的河,第一是黄河,第二是桑干河,说它“瀑布飞梁,悬河注壑,崩湍十许丈”。眼前这条河,虽然河床宽有数十丈,但水面却显得消瘦,在北方的天空下竟是如此——如此难以引人注目。

过了桑干河,大同就在跟前了。王昌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马。”应该写的就是这一带。过去曾有“口外四绝”之说,据说出自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去大同的路上,一干人说得多的似乎就是四绝之一的大同婆姨了。从前发达点的地方,莺花事业也随之兴盛。大同离北京近,达官贵人爱往那儿跑,连皇帝老儿也有这偏好。京剧《游龙戏凤》,说的就是明朝皇帝在大同临幸民间女子李凤的事,皇帝毕竟是皇帝,幸的女子太多,一转身,就把人家李凤忘了。待他蹦了驾,因为没有继承人,大臣们才想起李凤留下个儿子,派人去找了来,让他登了基,也就是那位后来罢了海瑞官的嘉靖。

说起来,大同也有“三代京华”的历史,北魏、辽、金,曾经的辉煌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拥有的。大同最叫得响的名片,是云岗石窟。石窟在西郊,一座叫武周的山下。石窟里,雕的是佛像。鲜卑族拓跋人做北魏的皇帝,都城就在现在的大同。“八王之乱”后兴亡无常的动荡社会,人们企望寻得某种精神寄托,这给佛教的传播带来了好时机。甚至御前会议,也讨论佛教问题,太武帝废佛,文成帝兴佛。太武帝废佛,是因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受到了“用夷变夏”的责难,而太武帝自认是黄帝后代,他通过反佛崇道,表明反胡的态度。文成帝兴佛,则是继承了太祖道武帝的风格,他颁布复佛诏书,掀起兴佛运动,还把教化人民的事务交给僧侣去做,当然最夺人眼球的便是让沙门统昙曜在云岗石窟为五代帝王塑了释迦像,传达了“皇帝即如来”的思想。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就把这一做发也搬了过去。还有甘肃麦积山石窟,也是北魏开凿的。要说佛教对中原的影响,应该就是从那个时候发扬光大的。更有人说,在翻译梵文的时候,学者们掌握了音韵的规律,有助于唐诗格律的形成,那就直接具有文学意义了。

嘿,光上面一段文字,查阅了十几本书,断断续续地写,心里好没底,文思的粘滞自然不在话下。自此知道作文的累,还不得不借用别人的思想,如其中引用了严北溟《中国佛教哲学简史》、镰田茂雄《简明中国佛教史》、张传玺《中国通史讲稿(上)》、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沈柔坚主编的《中国美术词典》等书中的字句及思想。

不过在常人眼中,如今大同的出名还是因为它的煤,以及出手阔绰的煤老板。当今世道,所谓成功人士,评判的标准就是money。在当地,在山西,关于煤老板一夜暴富的传说俯拾即是。煤老板的钱,带动了消费的兴旺,也吸引周边地方人纷至沓来,据说每到周末,娱乐的所在,车满人满。那日在城里穿梭,不少地方正在起高楼。陪同的说,新近调来个父母官,当地人称X拆拆,之前在其他地方就有此美誉。他的语气,含着赞许和褒奖。这些年,各地搞建设,延续的都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政绩思路,这本无关是非评价,更无涉道德指向。老百姓只凭切身感受来看父母官。这老百姓的叫好与否,却是大不一般的。如果老百姓拍手叫好,也换得个心安理得。如果老百姓指鼻子骂娘,却硬着头皮还要干,那一定不地道了。

晚上,去吃铜火锅,店门口的招数似与别处没什么不同,一溜排开好些甜美的迎宾女子,然而她们的服饰,却引起大家阵阵好奇,不由得又掀起一轮对大同婆姨的议论。说实在,自到大同,大家一直在游走,此刻方才仔细见识到大同女子,又拿来与其他地方的比,因同桌不少女性,不敢太造次。这样的话题,很难说什么趣或什么味,《广记》里有一句话,或能够解嘲:“问谁解此温柔味,不是登徒恐不知。”

【平遥赏戏记】

有人说,国中有四座古城值得一去,那是滇西的丽江、川东的阆中、皖南的歙县、晋中的平遥。这不,碰巧去山西,顺便就往平遥去了一回。

去了才知道,平遥可过眼的地方真不少。比如登上城墙,就知道了阮仪三“刀下留城”的传说;比如逛逛县衙,就见识了刘伯温初时与人对弈的棋枰;比如参观票号,就听说了雷履泰买鸟送人的故事。

据说山西的票号,便是始于雷履泰创办的日升昌。但也有其他说法,如《清裨类钞》记载,李自成携巨资败走山西,山西人得其资以设票号。如此看来,票号的创办,或应更早一些。另外还有说法,明朝末年山西已经有了代银的钞票,如晚年在山西度过余生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钱之重,乃立此法。”只是,以在下的知识,不知这票号之票,与钞票之票,是否一回事。因为再早,就有交子。

在平遥下榻的旅店叫东南海宾舍,其建筑摆设也是古色古香,一色的灰砖高墙,一式的单层平房,门楣上悬着匾额,窗户上贴着窗花,睡的是炕——当然是仿的,是不能烧火的,仅仅取其形似而已。那日放下行李,便去寻打尖的去处,听说出旅店后门就有,就寻了过去。原来那是个大戏堂,门前有块启功先生写的匾,应该是货真价实的。这大戏堂,既卖吃的,又卖唱的。进入戏堂,见幕墙上有“晋商乡音”四个大字,还在一旁见到一联,上书“品风味小吃,享视觉大餐。”心下便觉得,今晚打尖的去处,就该在此地了。

晚上,按时过去,桌上饭菜摆齐,戏也在锣鼓声中开始了。起先,似是庆生日,庆生日的是个老太太,一干人为她祝寿,跳啊唱啊的,扭的是秧歌,唱的是民歌。接着是讲招亲,舞台上的女娃子,一个比一个娇艳妩媚,不知道是扔绣球还是怎么的,就把台下一个小伙子给弄上去了,问他是哪里人,说是安徽的。哈哈,山西票号,徽州朝奉,凑一块来了,当是天作之合。还有出戏是讲当地票号如何发家的,具体细节已经记不全了。有趣点的,有个吹喇叭的节目,刚开始的时候,心想这玩意,吹个喇叭唢呐的,大街上多了去了。没承想这节目成了力气活,那个吹喇叭的一会让人吊住,一会让人踩着,好一番作弄,他可好,自如地吹,还不走调儿。

从前说“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就像那里的梆子,属于花部的,雅不来。山西的戏,是梆子戏,由南而北,有四大梆子,其中很多讲的就是山西人的故事,最著名的当数《打金枝》,里面的郭子仪是汾阳人,还有《汾河湾》里的薛仁贵,是绛州人,《金沙滩》里的杨继业,是太原人。很久以前被批判过的晋剧《三上桃峰》,也是山西梆子中的一种。有一年,出差到太原,在街边听过梆子,倒是唱得嘹亮高亢,然而只是听,没听懂。与很多地方一样,山西也有迷戏的、捧角的,“看了万人迷,一辈子不用吃婆姨”,说的就是对角儿的喜爱。也有的,抛弃了万贯家产,将一生付诸戏中,写词、编曲、操琴、演戏,乐此不疲。

除了戏,山西的民歌、小调之类,也挺招人喜欢的。很早些时候,收集过一些民歌,有些山西民歌唱得很巧妙,“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一马马平川呀亲妹子不见个人。”“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浇了汶水。”以前,听山西民歌,常常是《刨洋芋》、《夸土产》等,这次在平遥,人家唱的是《桃花红杏花白》一类。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变化,歌子的选择也变了。

以前知道,阮仪三不仅保住了平遥,而且还保住了周庄,是否还有别处,未曾考过。不过,平遥人不仅保住城墙,还留下了县衙,留下了戏曲,留下了老屋子与老的生活场景。其除旧与布新的规律,或许也遵循着遗忘的选择性。听说平遥哪个馆里,有纱衣戏偶陈列,可见当地人对于戏曲,自有发自内心的喜爱和爱护。
在东南海宾舍,以其高墙、木门、匾额、炕、窗花作背景,给自己拍了几张照——也是为了给自己留下点对传说中的岁月的怀想。

【马鞍山清款记】

至今留下的去马鞍山的记忆已经不多哉。因为在马鞍山,似乎也没有呆一两天,更没有去什么名胜古迹览过哪怕一丝一毫的风与景,即使是名闻遐迩的采石矶,也没去“到次一游”,现在想想,有点懊恼。再想想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最后就流连在此,乐不思蜀,就应该知道那定是个可人的好去处,枉自白跑了一趟。

去马鞍山之前,还是知道一点马鞍山的。上世纪60年代初,许多宣传画里,马鞍山钢铁厂与牛胰岛素、万吨水压机、新安江水电站等,作为我们国家的建设成果,为人们津津乐道。本人虽尚在读小学,这些却是记得的。当然,还知道马鞍山的地名,得之于楚汉争霸时项羽那匹乌骓马的鞍子。项羽被韩信围在九里山下,好不容易杀开一条血路,来到乌江边,也就是现在马鞍山的某处江边,觉得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便放那马过江,自己自刎了。那匹乌骓马见主人如此,也在水里一个翻滚,挣开马鞍子,自沉了。留下个马鞍,化为一座小山,被后人称之为马鞍山。

历史上,有不少人,拿这个故事说事,写诗的,为文的,画画的,唱戏的,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小时候看连环画,有一套连环画的第一册叫《项梁起义》,讲项羽见到秦始皇,说了句“取而代之”,印象很深。给予项羽很高评价的,是李易安,用她惯写凄凄惨惨的笔,写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讲东。”的豪迈气概。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女人的眼光是相当厉害的,易安居士的评说是否与其生活的时代有关,是否因身受南度的影响而生发的感慨,没有考证过,不过她扫视历史,认定项羽为英雄,是无可争议的。至于说女人的眼光,还是能举例一二的,比如红拂之于李靖、梁红玉之于韩世忠。

说到江东,与江南、江北、江西比,提及的还是较少,它的地理位置,也就那一块,虽然小,但是精确,不像江南江北,没有一定的指向,有时候读古诗古文,其中所讲的江南江北,真会搅得人像丈二和尚。从前写江东有点名的,还有杜牧之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今犹在,卷土重来未可知。”后来,曾有人以该诗为文,告戒还有江东子弟在,意思当然是提醒,应防范剪除,可当时已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就没人去清查或肃清“江东子弟”了。

马鞍山的建市,据说才六十年不到。建市的原因,是发展工业。那时候,工业以钢为纲,钢铁元帅升帐,集全国一盘棋的精神与力量,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因为马鞍山有铁矿,加之水陆交通的便利,发展钢铁工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一个小小的叫马鞍山的镇子,升格成了市。说起来也巧,那次去马鞍山,是去马鞍山钢铁公司的一家三产,就叫江东公司,是为清理一笔款子去的。

当时,还没出现三角债,款子的事很快就圆满解决了。出现三角债要再过若干年,是到了经济秩序莫名其妙的时期。再后来,因为可以欠着钱,许多地方觉得反而比贷款划算,并总结出“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千年不赖,万年不还。”等经验,加以发扬光大。当然,也有因为把家当折腾光了,真还不了的。比如,曾经认识一个人,下岗前的工作就是去马钢要货,因为单位的国字号名头,起先人家不在意,后来就欠下钱,还不了。那人下岗早,后来去海南打工,人家知道他的经历,还是派他去马钢弄钢材。钢厂的人见到他,不知他已经改换了门庭,纷纷向他讨债,他一一解释,好不尴尬。

说起铁矿,又有些想法。大跃进的时候,钢的目标也只有1050万吨,现在一年六七亿吨,产量扶摇直上,自己的矿不够吃,要进口。进口铁矿石,每年谈一次价,与国际上三大矿谈,每每到要谈时,就逢国内钢材涨价,似乎摆明钢厂有大大的利润空间,等着在谈判时让利给对方。而结果呢,奇了怪了,恰恰如此。以局外人的眼光,真的看不懂。

不看也罢。还是回到去马鞍山往事里,依稀还记得的是,当时住宿,是在一家叫雨山湖的宾馆。如此诗意的店名,正合马鞍山的身份,也不枉谪仙一番流连了。


【黟县停车记】

吉普车一路往西。过了一个叫渔亭的地方,驾驶员把车一停,说没油了。出门的时候,同行的一位领导关照,看看油还有没有,驾驶员瞄一眼油表,说还有不少呢,这一路够了。怎么回事,驾驶员显然有点不自在,过了好半天才恍然大悟,油表坏了。
车就抛锚在路上了,路其实是弯弯的山路,前前后后既不着村也不着店,真的叫人急。本文的标题叫“停车”不叫“抛锚”,实在是因为斟酌一番之后,忽然脑海里泛起一首叫《山行》的古诗来,此诗的第一句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仿佛与当时的情景相似,于是借来一用。停车的地方,属黟县境内。这个“黟”字,若不是此次前往,是不会认识的。此后,与人说起“黟”的时候,往往多此一举地要说一下——一个黑,一个多,黑多县。

黟县设县很早,其地名源自黟山,也就是如今所说的黄山,黟县就在黄山的余脉上。很长一段时间,黟县有点养在闺中的样子,虽然已经出落得有模有样,但却无人识得。其实早在大唐年间,大诗人李白就有诗赞美它:“黟县小桃源, ”一直到后来,有个导演到黟县的西递村拍了出叫《菊豆》的电影,黟县才又芳名远播。一部电影成就了西递,就如一幅油画成就周庄,一篇小说成就凤凰,自有其因果。

此行要去的目的地,是上海小三线在黟县的一家厂,离抛锚的地方已经不远,是那位领导说有点事要过去。好在发现汽油没了之后,没有等多少时间,过来一辆卡车,大家一挥手,把车拦下。卡车司机问了缘由,就拿个橡皮管匀了点油过来。这吉普车的驾驶员,在回应该长满记性了,日后他的事业一路进步,一直到为本城的市长做司机,之后这位市长调任国家工程院院长,他也年纪大了,才不再做专职司机。说起来,也是机遇,也是缘分,从本单位出去,后来为市一级领导开车的有好几位——当然,这是后话。

后来才知道,单位在上海的兄弟单位,有一位有点实权的人物,有个孩子在黟县那家厂里做事,有心想往本单位调,此去是探探路。当时,本单位在宁国,离上海要比黟县近许多,倘若能够调动确实要实惠得多。虽然这么说,但那时候的调动,不像一朝一夕能办的事,至少一直到单位后来撤回上海,也还没有调动成。倒是回了上海,才调动了的。而巧合的是,倒是本人后来却与那位有实权的人物,在一个单位一个班组工作过。这以后,也有点明白,他孩子工作调动久久没有办成,实在是因为他的不作为——以他的人脉,似乎调一下孩子的单位,稍微有一点动作,做一点努力,应该不难,而他始终没那么做。

不过,那时候的人,像这样处理事情的人不算少。他平时似乎也只热衷于工作,工作上的事倒是十二分的在乎,往往因此与人脸红脖子粗,只是不太顾及自己。这么说他,给人的印象,是在写好人好事,然而这全不是虚构的,他后来还被评为市里的劳动模范,也是后来,他在单位里加班的时候中风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上过班——他生活也不能自理了。很多年前,去看过他一次,连话也说不出了。他的那个孩子,还在黟县的时候,是去过他那里三五次的,每到吃饭时,拿起一厚叠碗,跑步似得去食堂,买好饭菜到宿舍叫大家吃。回到上海后,他在汇山码头干接运货物的活,风里雨里,干到下岗。

本文,从停车写到这里,早已离题万里。忽然又因那位劳动模范,想起另外一些事。这黟县的小三线单位,叫新安电工仪器厂。与该厂相近的休宁,还有一家新光金属厂,一家群星材料厂。这些厂里,人才济济,生产的产品也是高精尖,像精密合金、高炮指挥仪、半导体材料等。要知道那年月我国的半导体材料在世界上可是领先的,当时上海有色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室迁了过去,在崇山峻岭里做领先世界的课题。还有,可以说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专家,当时就在黟县新安电工仪器厂,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那还是七十年代。

想起这些,是因为在想,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脊梁。鲁迅说过,有几种人,其中一种就是埋头苦干的人,还有应该是勇于和甘于奉献的人,正是有了这样一些人,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青岛看海记】

很早就听说,青岛是如何的旖旎。看过不少介绍青岛风光的图片,如我曾经有一套青岛明信片,那些景色真的迷人极了,蓝色的海水,绿色的植被,金黄色的沙滩和山峦,别具一格的建筑,一直吸引着我对青岛的向往。
终于有了一个机会,能作一次青岛游。那是一次旅行社组织的旅游,但那次青岛游,着实令我有一种别样的感受,不仅不快,而且难受、伤心、痛苦。倒不是说青岛的风光不如画上的旖旎,那里的山水不如想象中的叫人心旷神怡,或者又是食宿有什么不妥,而是来去的路途上,受尽煎熬。

那次去青岛,来去都是乘船。正是仲夏,按说乘船应该很悠闲,可以上甲板看看海景,吹吹海风,让自己面朝茫茫大海,生出些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情;可以在夜色降临后,仰望满天星星,寻找熟悉的星座,或者在不经意间发现一颗流行从天幕上划过;可以与同行的伙伴,在海风的吹拂下,开怀畅谈,也来一番指点江山的雅兴。实际上,也去甲板了,也望星空了,也开怀畅谈了。

然而,当夜阑人静,回船舱睡觉时,却怎么也难以入睡,因为船舱里空调没有开,身上的汗吱吱地淌,起身去檫拭一番,再躺到床上,又汗吱吱。如此三番五次,已经苦不堪言,提心吊胆地去问,也不给吱一声。好在下半夜,空调来了,囫囵地睡了三四个小时。这还好。待回时,就没这么好运了,一晚上就闷在船舱里,翻来覆去睡不着,问怎么没空调,人家不搭理,好象我在无理取闹。船舱里的乘客,因为热,睡不着,就胡乱聊天,顺便骂山门。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心里不断地哭泣,后悔自己不该贪此一游。

在青岛,去崂山,去海边,去闹市,还是蛮有收获的。光一个八大关,一座丹麦风格的别墅,就叫人翩翩联想,不仅想到海的女儿,还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八大关幽静的街道,给人身在都市又远离喧嚣的感觉,初看这地方,与上海的外滩、武汉的江岸、澳门的路环差不多,但再细一想,似乎又不怎么一样。青岛的海岸线上,岬湾相间着,或礁屿棋布,或沙软滩平,或如险阻,或可按步,任人流连。那些海水浴场,更吸引不少游人,欲去碧波中自由翱翔。不似有些地方,但凡有水景,或其他景,便将其与人民隔开,做起收钱的买卖,真是世上丑恶的行经,故对青岛就更多了份敬意。在崂山,不知怎么想起了崂山道士。有个电视剧里,说丘处机循天行事,但不知真耶假耶,不过很钦佩。当然,更钦佩成吉思汗,不仅有雄才大略,而且有用人的雅量,不仅能攻城拔寨,而且能安抚天下。

小时候,对青岛的记忆,是高粱饴,除了甜甜的饴,那绿色的包装纸,仿佛就是青岛的象征。当然青岛的特产,不止是高粱饴,近海的青岛,更多海产,像西施舌,拳头菜,然而最富盛名的却是啤酒,只是这要待长大了才知道。青岛的吃,以海产和啤酒著名,加上有名闻遐迩的山东厨师掌勺,不做一回饕餮之徒,似也白来一次了。去崂山的途中,见海边拉着一片片网格,尽是养殖海产的,导游让大家猜,养的是什么,猜不中的罚唱歌,于辘辘奔波的途中,又添了点馋虫,添了点见识,添了点乐趣。
有一天,被导游带去一个小坡上,说那里既能俯瞰市内建筑,又能饱览海景。青岛很多建筑,包括八大关一带的,是有些年头了的,还留着殖民地的影子。曾有人说,殖民三百年,引起激烈的批评。几十年前,有剥削越多越欢迎的说法,也被批判。有些事,容易感情用事,不愿做实际的探究,比如一下子上升到爱国与卖国的高度,已经没有争辩的余地了。现实往往如此,当某种理论定为一尊的时候,其他学说已不战自败。

说到青岛,还想起“五四运动”,是因为运动的口号,开始于一句“还我青岛”。国家危难之时,民族大义之前,风雨飘摇之际,学生们铁肩担起了道义,走出了校门,走上了街头,人心如此,民心如此,应是时代的选择。
说得远了,不说了。再要说的是,回到上海,恹恹然,大病了一场。

【安吉竹海记】

不知道谁第一个将安吉竹乡誉之为大竹海。安吉的竹子之多,似乎除了用海形容,用其他任何词,怕难以到位。一进大竹海,沿着山势,一路行去,即刻便陶醉于漫山的幽篁,漫山的绿影,漫山的风摇青玉枝,漫山的苍翠拂波涛。
电影《藏龙卧虎》,不少镜头是在安吉拍的,大竹海还特地竖立了一块碑,纪念某时某剧组在此拍了电影。电影中,印象深的,是周润发与章子怡斗打那场戏,两个人在竹林中飞越腾挪,为各自的追求,刀剑相向。整个场景,在竹梢上展开,一个须身轻如燕,一个须灵活似猿猴,虽然吊着绳子,脚下是虚的,但毕竟为影片增色不少。
读小学的时候,老师讲古时候的谁,颇有作诗对句的天赋,小时候写了一副对联,借对门人家的竹,写自己家的书——“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面人家看了,很不高兴,便将自家的竹哗啦啦地砍去一截。那小孩见此情景,提笔在上联加了个“短”字,在下联加了“长”字。然而对面还是于心不甘,索性将竹子给拔去。对次,孩子微微一笑,又在各句后,分别加上“无”与“有”字。

老师的故事,或在启迪和鼓励同学。但竹在人们心目中,是可以入联、入诗、入画的,甚或有象征的含义,寄托某种情思,比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等。就诗而言,古往今来,吟竹的诗何止万千。写得妙的,有大杜的“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有小杜的“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还有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至于画竹,郑板桥的兰竹,柯九思的横竿,王庭筠的幽篁,徐禹公的雪竹,文同的墨竹,李坡的风竹,都算得上绝品。今人管桦,也善画竹,家中曾挂过他的一竿竹。

说不清为什么,对竹有一种偏好,有一种亲近感。这种偏好和亲近感,倒不是因为自己有什么“不可居无竹”的精神依托,有什么“劲节生来瘦”的内心坚持,有什么“虚心竹有低头叶”低调追求,而是从小,衣食住行玩,样样与竹沾边。小时候,住在外婆家,外婆家中的篮、斗、筛、箕、渔篓、笊、蒸笼、饭箩、箸、箸笼、刷镬的刷,伞、斗笠、矮椅、竹榻、篾席、条帚,灰畚斗、绣花的箍、补袜子的架子、挂在门外放香柱的竹桶,都是竹子做的。三年自然灾害,饭只给壮劳力的人吃,所谓饭,就是粥烧好后,盛些在竹子做的饭箩里,沥去水而已。筷子,外婆家一直叫箸,听说其他地方也有这么叫的。伞,印象里就是竹子做的,见到布伞是以后的事了。小时候,遇到雨天出门,大人们怕我不会撑伞,只给我戴斗笠,再穿件蓑衣,像个渔翁。
小孩子,爱淘气,我也不例外。一群孩子,骑着竹马,呜呜叫着,好象特别有气势。最来劲的,是拿竹子做的水枪打仗,弄的身上脸上尽是水花。附近人家种着梅树,梅子熟了的时候,金黄色的果子将头探到院墙外,小伙伴们看了个个嘴馋,胆大的拿竹竿去打,大家一起跟着,见有打下了,齐声呼喊。有时候,外婆说,去唤个算命先生来,就笃笃地跑去街上,找算命先生。算命的,虽然看不见,却都有“竹仗芒鞋轻胜马”的架势,持一根细竹,点地便行,嘴里念念叨叨的,任谁也不敢小觑。找到算命先生,就将他手中竹竿的一头,握在自己手里,一路牵引着他,还不忘提醒,迈水坑,跨门槛,小心翼翼。那时,我才四五六岁,及长些,看连环画《小瘌子》,听徐文长故事,真的吃惊不小。

因安吉的竹,竟引出这许多思绪,不知道是不是年纪渐长,心态起了变化。其实与竹的故事与纠缠,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文革时做红缨枪,抓蟋蟀时做竹罐筒。学农时,房东屋后有片竹林,竹林边是一河塘,遇到不出工时,便折一竿竹,检两根鹅毛,将缝衣针弯一下,再扯一段线,钓鱼竿就做成了,随后在林中水边坐下,将钓竿垂向水中,可以心无旁骛地过半天。

这种与竹的亲近,已经久违了。有一次去木渎,见一家叫“山塘老作坊”的竹器店,忙蛰了进去,在里面盘桓好一阵。

表情: 作者:joycat 时间 2012-6-2 16:11:48 序号:4877
^_^!
回复内容:
 

裘新民近影(2012南湖)

表情: 作者:joycat 时间 2012-6-2 16:18:33 序号:4878
^_^!
回复内容: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写“记”,记录生活记录往事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生活鞭策!生活着学习着记录着思考着……人生因此而丰富多彩!自己和读者一样每每读来也都会心旷神怡的哦,赞!-----------(小编)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2-6-3 7:16:29 序号:4889
^_^!
回复内容:
  喜读裘氏三百篇∶)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2-6-3 8:24:17 序号:4894
^_^!
回复内容:
  今天是6月3日,我点了一下所收藏的网上所发的裘老师散记,竟有63篇,冥冥之中竟有巧合?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2-6-4 11:30:37 序号:4899
^_^!
回复内容:
  哇。
表情: 作者:joycat 时间 2012-6-4 17:32:23 序号:4902
^_^!
回复内容:
  呵呵,楼上的看客厉害的!小编还没数过呢呵呵~~~~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2-6-5 14:25:39 序号:4911
^_^!
回复内容:
  似曾相识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2-6-5 14:27:09 序号:4912
^_^!
回复内容:
  坐那就等拍照啊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2-6-5 14:28:16 序号:4913
^_^!
回复内容:
  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脊梁。
想起这些,是因为在想,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脊梁。鲁迅说过,有几种人,其中一种就是埋头苦干的人,还有应该是勇于和甘于奉献的人,正是有了这样一些人,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2-6-5 14:36:11 序号:4914
^_^!
回复内容:
  刘伯温是不逢明主,又遭胡惟庸的陷害。
表情: 作者:fd 时间 2012-6-19 23:01:47 序号:4954
^_^!
回复内容:
  裘记散文,味道浓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2-7-16 18:09:10 序号:5042
^_^!
回复内容:
  想起了在金鸡湖,真的似曾相识。
表情: 作者:游客 时间 2012-7-30 15:59:28 序号:5063
^_^!
回复内容:
  那个坐姿像小时候玩斗鸡的架势。站起来就更像了啊哈。
表情: 作者:尼轩2 时间 2013-9-26 22:57:49 序号:6159
^_^!
回复内容:
  坚持就有收获...
 
表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请注意:本论坛设置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